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县区

索县的“索”在藏语中为“蒙古”之意,元朝时期这一带为“索格”,明代时称为“琐庄”。1950年末,索宗宣告解放,同时筹建了索宗解放委员会。1956年10月26日,成立了索宗党委,隶属昌都分工委丁青中...【更多】

县区概况

索县的“索”在藏语中为“蒙古”之意,元朝时期这一带为“索格”,明代时称为“琐庄”。1950年末,索宗宣告解放,同时筹建了索宗解放委员会。1956年10月26日,成立了索宗党委,隶属昌都分工委丁青中心县委领导。1957年7月,根据中央对西藏实行“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方针,撤销了索宗党委。1959年5月,根据《西藏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意见》将素宗改为索县,划归黑河分工委管理,同年7月,成立中共索县委员会,8月正式成立索县人民政府。索县位于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峽谷的结合部,属羌塘大湖盆区,怒江上游的索曲流域,距离那曲市230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丁青县、边坝县、比如县、巴青县为邻。在这国士面积为5860平方公里的地方辖2镇8乡122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生活着9311户,57067人。索县耕地面积41.20km?,林地面积约1978.44km?,草场面积3468.28km?,是那曲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地形以平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到东逐渐倾斜,平均海拔4100米。索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铅、煤、硫磺、石膏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獐子、鹿、豹、棕、熊、猴、岩羊、黄羊、水獭及多种鸟类、虫草、贝母、知母、黄连、雪莲花、茯苓、觉参等。索县为半农半牧县,经济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农作物主要品种有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元根和马铃薯、萝卜、莲花白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等。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生产藏毯、卡垫及民族服装和民族手工艺品。索县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县,境内峰峦香嶂、沟谷静幽、林木葱郁、物种繁多、生态良好、景色旖旎,拥有“小布达拉官〞之称的赞丹寺、那曲市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邦纳寺、享誉藏区的藏医脉污疗法,拥有怒江大转弯、原始森林等诸多人文和自然资源,为观光旅游者带来超值的享受。格萨尔王妃珠姆的美丽传说、茶马古道的远古遗迹、十八军进藏的坚实路线昭显着索县厚重的历史,尤其是随着317国道柏油公路的建成通行,藏中电网在索县不断延伸贯通,更是铺就了索县发展的前景。

历史沿革

元宪宗时期,在索县境内逐渐形成索巴、军巴、荣布三大部落。
明朝,先后归附蒙古土默特部俺达汗、喀尔喀部却图汗。
明崇祯十年(1637年),索县三大部落又归附于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
五世达赖时期,固始汗将索县三大部落赠给五世达赖作为蹊卡。
清朝乾隆时期,索县三大部落归由驻藏大臣直接管辖。
民国五年(1916年),西藏地方政府管理索县各部落,索县地盘设立索宗。
1950年,索宗宣告解放,同时筹建了索宗解放委员会。
1956年10月,成立了索宗党委,隶属昌都分工委丁青中心县委领导。
1957年7月,撤销了索宗党委。
1959年5月,将索宗改为索县,划归黑河分工委管理。
1959年7月,成立中共索县委员会。
1959年8月,正式成立索县人民政府。[1]
2017年,国务院批复西藏那曲撤地设市,索县属那曲市管辖。

自然地理

素县位于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属羌塘大湖盆区,怒江上游的素曲流域,隶属于那曲市管辖,距离那曲市约 230公里。全县沟壑纵横,河流交错,东部与昌都市丁青县接壤,西南面与比如县
及昌都市边坝县毗邻,北部与巴青县交界。全县国土面积 0.56 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38 万亩,林地面积约 95.6 万亩,草场面积约6417万亩,是那曲吃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县索县平均海拔 4100 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降低之势,空气稀薄、高寒缺氧。西部有少数较开阔的
高山草原,其余为高山峡谷区。【气候】索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夏秋季多丽,冬季干燥,年降水量为 650毫米;常年多大风,最大风力达 11级以上:气温低含氧量少;光照充足,辐射强烈;气温偏低,年温差小,千湿分明。年绝对最高气温为 25.1°,出现在8月份。年最低气温为零下 25.6°,出现在11 月份,最厚冻土层达141米.年温差可达20多度出现在 12月份。全年日照时数为 2477.2小时。日照率为 66%。以6-7月份日照时间最长境内自然灾害有风灾、雪灾、洪水、冰雹、地震、干旱、霜冻等。【境内资源】索县境内资源丰富,有定的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冬虫夏草资源分
布;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獐子、白唇鹿、雪豹、狼、狗熊、猕猴、岩羊、高原免、狐狸、猞猁、水獭等,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禽类和鱼类资。禽类主要有藏雪鸡、黑颈鹤、赤麻鸭、岩鸽、猫头鹰、燕、乌鸦等;鱼类主要有花鱼、青鱼和高原鱼类。素县的家养动物有牦牛、犏牛、藏系绵羊、山羊、马等。已探明的矿产十余种,主要有:煤、铅、铜、锡、铁石膏、硫磺、石灰石、白云石、朱砂石等,这些矿产资源蕴藏量、品味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普 查勘探和开发;林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嘎木、江达、西昌、赤多等乡镇;境内野生药用植物繁多,主要有冬虫夏草、知母、贝母、当归、丹参、党参、黄连、黄芪
大黄、秦艽、雪莲花、茯苓等。

县区人口

全县非农户1465户、非农人口3686人其中男2275人、女1411人,全县总人口:5706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5%

行政区划

索县2镇(亚拉、荣布)、8乡(热瓦、若达、赤多、嘎美、加勤、西昌、嘎木、江达),132个村(居)委会调整为2镇(亚拉镇、荣布镇)、8乡(热瓦乡、若达乡、赤多乡嘎美乡、加勤乡、江达乡、西昌乡、嘎本乡)2个居委会(亚拉镇赞丹雪一、二居委会)122村委会至今。

财政金融

吴英杰主持召开区党委财经委员会会议

12月3日下午,区党委书记、区党委财经委员会主任吴英杰主持召开区党委财经委员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审议相关文件,听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汇报,对进一步做好全区财经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区党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政协党组书记、区党委财经委员会委员丁业现和区党委常委、区党委财经委员会委员罗布顿珠、姜杰、刘江出席会议。


图片

这是会议现场。记者 旦增西旦 摄


会上,大家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吴英杰充分肯定了全区金融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各级财经委和广大财经干部一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第八次会议特别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既坚定信心决心,又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财经工作,奋力开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推动我区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吴英杰要求,要坚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整合力量,发挥好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强风险隐患清理排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金融领域和谐稳定。要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我区金融事业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用好财政金融政策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贯彻落实好自治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系列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金融服务,做到政策落地有效果、群众得实惠。要对接落实特殊优惠政策,按照能优则优、能宽则宽、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制定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尽早尽快让政策红利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造福各族群众。要坚持把困难麻烦留给政府,把方便实惠送给企业,落实好扶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健全规范企业管理的各项措施,使其直达基层、直接惠及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应。要立足西藏实际,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吴英杰强调,要加强党对财经工作的领导,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坚强保障。区党委财经委要充分发挥好牵头抓总、协调统筹作用,确保党中央重大经济决策和区党委重要经济部署落到实处;区党委财经办要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构建高效有序财经工作运行机制。各地市要强化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定期听取相关汇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强化战略思维、系统观念,提高做好金融工作的能力。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第一节

[藏装]俗装,因家庭经济状况的不等,藏装俗装以绸、缎、羊皮、羊羔皮、狐狸皮、水獭皮、氆氇、棉、毪毡子、华纤布等材料缝制。不论男女均喜爱毪毡缝制的窄檐或宽檐“博士帽”,狐皮帽。羔皮配绸,缎面缝制的筒形翻卷式无遮阳帽,以及氆氇、毪毡缝制,用各种色丝精心镶图的翻卷式长遮阳帽(在牧区比较流行)。

藏装,其内衣样式男女一致,属高领大襟短便衣,多以绸、缎、棉等较薄的布料缝制成藏袍,分夏装、冬装两种,并男女有别,藏袍女夏装以绸、缎、棉、化纤或其他混纺面料缝制而成的有袖高领藏袍,特点是左襟大、右襟小,长及脚跟,有彩带束腰,质地绵软,注重领,袖图案。家境富裕者,加佩各类金、银器、玉器、珍珠、珊瑚、玛瑙及石头并在左右大襟和下镶貂皮等,以潇洒华贵的衣饰显示其社会地位和家庭经济状况。另有一款女夏装,裙装上身为无袖无高领,型低领,下身幅宽大铜形齐脚裸长。上身与下身裙幅正中间缝合,留下裙幅左右两边多余部分各缝一腰带。穿着时内配衬衣,外套裙装,裙幅在身后两侧打折,腰带交叉系于身体前左侧或右侧。在藏区,这种藏装因其便于搭配,穿着更显身段修长多姿而在年青女性中很受青睐。“帮垫”是女藏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彩色丝间隔织成的横条纹布做成的,有衬里,为长方形,三块长条形布块错落并缀,有的还间以金丝线,色彩鲜艳似彩虹。帮垫两边各缝一条细腰带,用于系在藏袍外腰间。系帮垫旧时为已婚女性的标志。

男夏装色彩较单调,一般为白色,猩红色,质地绵软的氆氇缝制而成,长袖、高领不收腰、不重领,袖子与女装相比,显得宽松朴实,有长短两种。尼姑、喇嘛穿红色和黑色两种颜色。

藏袍冬装样式男女基本一致,即超长、低领、长袖。多用保暖性能较好的羊羔皮、绵羊皮、氆氇缝制而成。冬装长度以人等高位为标准,男装着装时头顶藏袍领部,从腰部提下摆到小腿处,束腰带固定后,放下上部至颈部即成。藏袍腰襟宽大,可放许多随身携带物,女人亦座襁褓使用。冬装多数为有面绸或布的皮袍和无面皮袍,多用羊皮缝制,俗称“扎巴皮袄”。少数为棉袍,特点是长、厚、宽大,也注重在大襟、袖口、下摆镶边。另一种短袄,齐腰,领、袖口及左大襟边缘镶图案,下身配藏装或汉装裤子。

藏装裤子样式与旧汉装便裤基本一致,春夏季节一般穿棉布或绸缎(近年改为运动裤)缝制的无管便裤,冬季穿有面或无面皮裤。藏靴主要有高筒和半高筒两种,样式基本一致,靴帮和靴筒多用羊皮缝制,染以红、黑二色,靴底用厚实耐磨的牛皮、鹿皮等缝制。解放以后,农牧区仍以传统藏靴为主,青年热喜爱以轮胎胶为底加钢板的变易式藏靴。

解放前,德格土司对辖区人民着装规定十分严格。唯有土司本人的段子藏装上可绣云团、波浪、岩石、龙等图案,土司的妻子可以穿有波浪文的缎子藏袍和短褂,着彩靴。平民百姓通常只能自己加工的毪毡和不料制作的普通藏装和无面皮袍。

解放后,废除了衣着服饰的等级制度,随着人民群众经济条件的改善,服装材料的多样化,群众着装或仲夏郊游“要坝子”时,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更是色彩绚丽,华而不俗。近年来,县内青年女子中流行夏季交易式无袖女藏袍,男女短褂和各式藏靴、皮靴,更显男性彪悍粗犷的英姿和女性飘逸潇洒的风采。

[饰物]县内藏族人民极重服饰。男性服饰特点是盘发,以红色或黑色丝线加长发辫,盘结头顶。富裕者,发辫上挂象牙卷、弥拉、珊瑚等宝石,耳套金、银质大耳环,顶戴九眼石、珊瑚石、松耳石等穿制的珠串,左腕戴象牙圈、玉石圈、金银手镯,指套嵌珊瑚的镂花金戒指,胸佩银质“嘎乌”,腰系带长穗的彩带或精致的皮革钱袋,配长短不等的藏刀,尤重以金、银、宝石和鳄鱼皮镶嵌刀柄、刀鞘。以貂皮、水獭皮镶在外套的大襟和下摆,全身装扮以华贵、彪悍为特点。

女性服饰重华丽,色彩鲜明。其特点是以各色丝线加粗、加长发辫,头部和颈部佩挂的宝石比男性多,头部、背部加佩大小、数量不等的银饼、银铃、银链,藏刀趋于小巧,要带多彩绚丽,加佩精巧玲珑的针线盒,重衣领、袖、外套的镶边或以色彩各异的丝线在外袍上绣图案,或以水獭皮镶外套袖、襟、下摆。习惯上以贵重毛皮镶的边的宽窄和身佩金银、玉石、珠宝的多少来评估其家庭经济条件。

[其它服装]清末,旧式汉装在县内出现,主要为清兵和政府官员的着装。民国时期,在县府供职的汉族职员流行中山装。解放以后,相继时兴过中山装、列装、军服、青年服的各式夹克,学生服等。进入80年代,西服、牛仔裤(衣)、萝卜裤等时装也一度流行,基本与内地流行服装相一致。夏季偶有着裙装的青年女性。

近几十年,县内藏族人民着装发生很大变化,气候终年寒冷的牧区,群众仍常年穿保暖性能好、用途广泛、可穿可盖,以毛皮为主材料的传统藏装。气候温和农区,为劳动方便,群众(特别是男子)平时多穿汉装,节庆假日穿戴价值数百或数千元,精选材料制作的华贵藏装。

第二节

县内藏族人民传统食品在农区以粮为主,牧区以奶制品和肉制品为主。解放前,农区十分缺乏奶、肉食品,牧区又缺乏粮食,农牧区群众每年自发地以物贸易方式互换部分农牧产品,用作。调剂节日和接待宾客的食物结构。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注重在农区发展以农为主,牧副林结合的综合经济,给牧区群众每人每月配备7.5—10公斤粮食,树立农牧民的商品经济观念,鼓励农牧民疏通农牧产品,初步改变了过去农区以糌粑为主食,牧区以肉食为主的较单一的食品结构。

县内农牧区传统食品主要有以下数种:

糌粑,以青稞为原料(也有豌豆、小麦、牛肉干为原料的),在平锅里炒熟,磨成面粉即成(又称炒面)。其吃法是在糌粑面里掺茶水放酥油(可加糖),也可掺放奶渣,捏成团即可食用;也可将碗内糌粑面倒上酥油茶舔食,俗称“舔卡提”。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特点是居家旅行均简单方便。但在解放前,广大贫苦农牧民却长期食不果腹,每年只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能吃上白水糌粑。

茶,藏茶有解毒、提神、助消化并补充人体维生素的功能,为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之一。县境内人民自古使用天全、茉径一代产制的“川茶”,并以“金尖茶”为最佳,无论居家或远行,茶成为人们一日不可或缺的食品,其食法又分为清茶、酥油茶、油茶、奶茶数种。掺水、放茶叶、食盐,煮沸后便饮用称“清茶”;将煮沸的清茶除去茶叶倒入茶桶,加酥油(亦可加花生、核桃、鸡蛋、鲜奶、奶粉等)抽打之水乳交融再饮称“酥油茶”;用肉骨头蒸茶食用称“油茶”;在清茶里兑鲜牛奶饮用称“奶子茶”。解放前,只有土司、头人、僧侣能长期享用上等茶,不少贫苦农牧民在节假日时才享用清茶,甚至一代茶叶要连续使用数天后才废弃。

肉,肉食品以牦牛肉为主,间以羊肉、猪肉等。本地居民年食肉量以经济条件不定,牧区以肉食为主。解放前,贫苦农牧民年均食用1—3公斤。牧民人均食肉5—15公斤。解放后,牧民人均食用量100公斤以上;牧区则偏少,多的也人均年食用逾百公斤,少则20公斤。食用方法分生熟两种,将鲜肉冷冻或风干后食用为传统生食法。熟食较少熏卤煎炒,酷爱将鲜肉砍成大肉块,放在沸水中煮15—20分钟便捞起,用随身佩刀割食,其味鲜嫩可口,俗称“砣砣肉”。藏族人民还时兴灌“雪肠”,宰牛时将牛血掺以切碎的牛肝、肺、肉放进调料,灌入洗净的大小肠,煮熟便可食用。

烙饼和馒头,烙饼为农区主食之一,多以小麦(也有豌豆)磨成面粉,在锅内烙成馍馍(与“锅盔”同),一次烙数十斤,可食用数天。近年来,在面粉里加苏打或酸奶子发酵,蒸馒头也较为普遍。

奶渣,提取酥油后风干的白色块状或捏碎的,粉状为奶渣,极富营养,属闲暇食物。

奶酪,将鲜牛奶密封2-5天,待其自然发酵后称奶酪,也称酸奶子。此物质营养丰富,是牧区夏季和农区节庆假日的上等食品。

油糖,节庆节日或招待佳客时,将酥油火练,放入白糖捏成团食用(也由甲方奶渣的)称油糖,部分地区亦称“扎西德勒”。

麻花,节假日或宴席时,在面粉里放糖,酥油揉成面,切成条状,翻出各种形状,在食油里炸熟食用,做法基本与内地“麻羔”同,但因放酥油,特别酥松化渣,更兼形状多姿,配有视频色,合谋地方和民族特色。

酒,农区居民在庆祝秋收结束和节假日时喜欢自酿青稞酒,做法与内地酿酒法同。自酿的青稞酒纯净清香,营养丰富,度数较低。另外还有一种青稞为原料酿制成的“穷”含少量酒精的饮料,风味大体与“醪糟水”同。

其它食品,县内传统食品还有洋芋,人生果(野生)等。解放前,本地不种蔬菜。解放后,蔬菜种植已逐渐普及,常见蔬菜有土豆、小白菜、大白菜、豌豆、莲花白、白菜、萝卜、莴笋、葱等,个别气候条件好的乡种植苹果树和桃树,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国家每年从内地调进大米、面粉、挂面、大豆、食油等各种主副食品,大大繁荣了当地的商业市场,也使鸡蛋、鸭、鱼等家禽蛋类食品大量出现在市场,甚至西式面包,羔点灯,火锅、中餐等使全县人民的食品趋于多样化,饮食结构也日趋改善。

第三节

县内居民分牧区和农区两类。牧区因其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特点所致,居住难以固定。部分牧民在冬季牧场筑有简易藏式平顶房,居住较稳定,夏季则四处迁徙,以帐篷为居住地;部分农牧民长年居住帐篷房,其帐篷为牛毛自织而成,帐篷面积大小以“幅”计算,常见的牛毛黑帐篷有24幅、32幅、48幅种。帐篷内,垒简易笔形灶,置箱笼,床垫,皮袋,正上方供佛像。集饮食,住宿于“客”。解放前,广大贫苦牧民连帐篷也没有,夏季靠搭棚子避雨,冬季靠避风。解放后,牧民多有大帐篷,汽灯,收录机,电视机,太阳能灯,家用发电机等现代化生活用品也日渐进入牧民帐篷。在政府的帮助下,部分牧民还住上较集中的冬季定居藏居。

农区住居较讲究,民房为长方平顶土木结构藏式建筑,或1楼1底,或2楼半,或3楼半等。藏房底层四壁均为泥土筑,光线昏暗,旧时一律座牛圈、羊圈、马圈使用,现在通常作堆放农具,木柴使用。二楼为主人居住室,中间一室宽大,窗面亦大(六格窗、八格窗等),光线明亮,通常作客厅使用,藏语称“崩空”,四壁有直径有15-20厘米的圆木半刨光镶斗而成,下铺地板,上装望板颇具安全,保暖特点。农村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在住房上表现明显。解放前,土司、头人和寺庙上层僧侣的住房极豪华,而广大贫困农牧民的住房十分简陋,甚至长期以山洞岩穴遮风避雨。解放后,农牧民住房有明显变化,家庭经济富足的有数间“崩空”,经济条件欠佳的或人口少的人家仅有1—3间“崩空”柞口房又称“柞口楼”,通风性能良好,常堆放青稞、豌豆、马草等物,空余的楼顶和楼面在檀木上先铺一层木柴,在垫一层树枝,树枝上再铺10—20厘米的粘土,整实即可作晒坝使用,又因其结实并有一定的倾斜度,起防止雨水渗漏的作用。

大部分民房正前方筑围墙,形成面积不等的院坝,一侧修畜圈,另一侧配“高脚楼式”厕所。有的在正房一侧或前方筑柞口楼,夏季在柞口楼上支布幔遮阳,四周置盆、箱种花养草。

藏式民宅极重装修,“崩空”外壁涂成红色(以称作“早”的红土为颜料),檀头、窗边、窗头除涂以白色或湖蓝色油漆,窗外部、客厅大面窗外部,或雕或镂,花样颇多并以各色油漆上光,门描画图案。房屋内部起居设刨光的地板、板,室内置藏式火盆桌,藏床和各式桌柜,显得整齐有序,古朴幽雅。近年,农牧区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壁画(藏式画)普遍进入民宅,加上建筑材料的革新,现代家具的流行,藏式民宅更趋于华丽并多样化。城区附近的民宅内外部均涂以各色油漆,请画师在门窗、板、梁柱上绘以各式吉祥图案,四壁上画以壁画或粘上美观大方的壁纸装饰等。寝室铺地毯,沙发配丝藏毯,添置藏式和汉式家具,配以电视、空调、录音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电话等通讯设备也进入某些家庭,将藏式建筑古朴秀雅的民族特点与现代家具美观明快的格调和谐统一,改善并美化了藏族人民的住居条件。

解放以后,不仅藏式民宅出现了较大变化,机关企事业建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50年代,风行“苏式”砖木结构建筑。60—70年代,流行木结构架梁房。80年代后盛行砖混结构楼房。

第四节

索县境内山峦叠嶂,群峰突兀,江河纵横,自古交通十分艰难,出门远行时,县长、村委会、乡政、寺庙高僧以马代步,贫苦人民则徒步跋山涉水,一应物资运输,无论远近,全靠传统运输工具牦牛和马匹驮运,途遇小沟小河,涉水而过,若是大江大河,则以牛皮筏子为过渡工具。

县内地广高寒,无马店客栈设置,有时逾百里难见人烟。出门远行者,一律野宿,步行者每日路程不定,驮队则以日行30里为一程,每日天明起程,则较平坦大道前行。中午后,选一水草好的地方,卸下物资、驮具就近放牧牛马,同时垒石为灶,抬树枝和干牛粪,以皮火筒吹火,烧茶吃糌粑。夜晚在大树下、岩洞或草坪上以牛马背垫为铺,以衣为被,环绕货物露宿。

出门远行或驮运物资,多选择在水草丰茂,气候宜人的每年5—9月间,此间,出门人既无人畜食宿之忧,又无大雪封山,江河封冻之虞。凡远行者,县长、乡政、村委会、寺庙高僧带随从数人,马佩金铃,人佩快枪,随带帐篷、衣被、食物,前呼后拥,威风一路。差巴和科巴出门远行,多为支差(也有朝圣拜佛的),仅带随身衣物、糌粑口袋、碗、锅、茶、盐、皮火筒,沿途步行跋涉,放牧牛马,管理驮运物资,吃尽风餐露宿之苦,更兼匪盗猖獗,一路防范,无不心惊胆战。

解放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改善全县的交通条件。从50年代起,先后修建了过境公路、黑昌公路、317国道,修建了4条县乡公路,在县内的索曲河、益曲河先后架起大小桥梁几十座左右,初步形成了县境内以黑昌公路317国道线为主干线;辅以沙石路,分布较为合理的公路交通网络。2000年,全县通车里程达512公里,10个乡镇通公路,2个乡季节性通车,县内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汽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已成为县内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在不通公路的一些偏远山村,马仍是这一地方农牧民主要交通工具。

行路人,与戍边的“马尼堆”时,按顺时方向绕过。

第五节节日

藏历年市县境内藏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一些宗教节日。

藏历年,每年的藏历12月29日(年30)至次年1月15日为藏历年,与纯洁一样,藏历年也极重大年和小年,重年三是合家团聚前,家家户户要添制新衣,搞大扫除,酿制青稞酒,做油糖,炸麻花,给佛像点酥油灯,供奉“切玛”。年三十晚上,兴合家守年,放烟花鞭炮,抢头水,初一早上熏柏枝烟,时兴串门做客,宾主或亲友相逢以“扎西德勒”相祝,老年人喜在藏历年期间转“巴宫”(寺庙或经院),年青人跳锅桩、弦子、打藏牌、办舞会。

跳神,每年藏历年正月18日的扑穷会,正月28-29日的扑青会原本为佛教节日,寺庙在这两天均要举办跳神活动,标志着春耕即将开始,祈祷一年内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每到跳神时,附近的农牧民(有的声望大的寺庙跳神节时,远近的人都会闻名而至)均齐集到跳神地点,观看着面具的僧侣念经跳神,使佛教色彩极浓的跳神会逐步演变为藏族人民寓文化、娱乐、经济贸易,青年人谈情说爱于一体的民间节目。

央勒节,每年藏历5月中旬起,各寺庙均集中僧侣关闭山门,在寺庙集体念为期45天的央勒经,6月30日(藏历)央勒经结束。7月1日,各寺庙允许僧侣下山游、方讲经、朝佛或化斋,并组织僧侣开展跳神、演藏戏、给信教徒灌顶活动。

解放后,央勒节逐渐演变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节日。每到节日,家家户户带上佳肴美食,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商贩在拖拉机上摆满琳琅商品,农牧民带上自己加工的刀具,装饰品和自采的名贵药材齐集于此,使央勒节成为人们在欣赏藏族传统藏戏的同时又互相进行商、贸并聚会联欢的佳节。

其它节日,宗教节日中,除扑穷、扑青、央勒已演变为县境内民间纪庆节日,尚有“羊秋”、“洞柯”、“足觉”等宗教、节日,但因教派不同,不少佛教节日的时间,特点又各异。逢佛教节日期间,各寺庙举办年经或跳神活动,崇奉佛教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也要在节日期间转经,在家里供奉酥油灯火请喇嘛念经。

每年公历7—8月间,全县城乡各种形式的纪庆活动,最为普通的是“郊游”。夏季晴好的日子,人们以单位、村或户为整体,男女老幼汇集如菌的草地或林间空地,指出各式帐篷,带上丰富的食品,甚至带上发电,录音,录像等设备尽情游玩,有乐于跳锅桩,弦子通宵达旦的,有尽兴现代舞的,也有忘情于棋牌乐的。由于县内藏族人民酷有夏季要坝子并举办赛马,贸易等活动,要坝子已经逐渐成为全县人民时间不定的一项文化活动和独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纪庆节日。其次,每年农区的秋收节,由于秋收时间不一,各地举办秋收纪庆活动时间也不统一。秋收节期间,农牧民以村或户为单位,以要坝子的方式在草地或林间杀牛宰羊,欢歌起舞,尽情欢庆2-3天。

解放以后,法定节日成为全县人民的主要节目,又以元旦,春节、国庆节最为隆重。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期间,开展相应的文艺演出,扫烈士墓、电影、电视、拜访、座谈、集会等纪庆活动。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少居民是时兴过端午节,中秋,重阳等节日。

第六节礼俗

县内藏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聪颖,性格豪放刚毅并梗直朴实,无论是在与封建势力残酷压迫的不屈不挠斗争中,还是同恶劣大自然环境的搏斗中,均体现出其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的民族优秀特性,又加之长期受到悠久历史的藏族文化和佛教的熏陶形成了县内藏族人民重礼节,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好施舍,乐于行善助人的民间礼节和习俗。

一、一般礼节

亲朋好友久别重逢,除以语言热情问候外或相互拥抱,拉手,互吻对方额头,或屈腰乎神双手,坚大拇指,均属亲切问候性礼节。亲朋远行或初到,迎上前牵马扶镫也属敬礼。路遇熟人或陌生路人互道“嘎玛提”或“嘎提”(辛苦了)或“牙木松”或“次仁”(慢走)。旅途中小憩,见别人也烧好茶,你只要送对方一点茶叶即可入座饮茶,若没有茶叶盐巴,哪怕不相识,对方也会热情地邀请你入座饮茶。若见长辈,活佛或拜访贵宾,要先奉上哈达和见面礼。朝拜活佛或接受摸顶时,要合掌躬腰,扣头或磕长头。

家庭里面以男子当家主事,女人多会针线,缝制全家老小衣服,女孩多从事背水,挤奶,打茶,锄草,给庄稼上肥等繁重的劳动。家里有客人时,女人多回避,有男人接待,妇女给客人上茶酒糕点时,俯首奉上并弯腰以手护住藏胞下摆倒退到门口。上楼时,男人为先,女人在后,下楼相反。若妇女上楼时梯下有男子,先请男人离开再上楼。主客在交谈中常以手势相助,若是做生意,双方在长袖中握手,以手语讨价还价。

噶厦统治时期,贵族与平民间的尊卑礼节十分严厉。平民在途中与头人、活佛,大喇嘛相遇要及早回避,躬身道旁,脱帽解辫、低头、垂手、吐舌,以示敬礼。若是骑马的平民,应立即下马恭立路边,若是坐在地上的平民应起立行礼,妇女则让道,斜立于大路右边双目下垂,待对方过后方能上路。如提前得知土司、头人、活佛过境,平民要提前聚集在村口道旁,准备奶茶、酒、哈达物等,熏柏枝烟敬迎恭送。在土司、头人、活佛面前,平民不得忘语喧哗,更不能说顶撞的话,礼节稍有不周会招致辱骂鞭打。

二、待客

藏族人民尚礼好客,且乐于助人。有亲朋自远方来,主人热情上前问候,牵马扶镫,将马交给妻子或小孩去引水、喂草。主人则弯腰,平伸双手请客人进门上楼,让坐于右上方,敬鼻烟,青稞酒,当着客人的面洗刷碗盏,盛上酥油茶,在奉上奶酪,糌粑、牛肉等食品盛情宽待。客人接过主人敬的酒后。凡主人端出的食品,客人不能客气,主人腾出最好的铺位,拿出最好的床垫、藏毯、被盖,在火盆里放点柏枝或糌粑面熏一下才供客人使用。

客人离去,主人备好马鞍,牵马到村口路旁,在家老少亦出门话别送行。若客人有困难,无论贵贱,主人以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为乐,若路途遇见别人有困难,尽管素不相识,也相互帮助并不计较报酬。

三、尊老爱幼

尊敬长辈、老人,爱护幼孩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高尚。在家庭里,老人在生活上备受尊重和优待,青年人不允许与老人顶嘴。处理家庭文物,须先征求老人的意见。在社会上,老人受尊敬,老人出门在外有困难,陌路青年均乐帮助,不所分文报酬。年幼的子女在家庭和社会均受爱护,小孩若有要求,父母总是力求满足而不在乎克己。

四、其他习俗

藏族人民崇尚白色,楼顶四壁百石,道口,山顶也堆放百石块。

富于同情心,以助人为乐,好施舍行善。

对长辈或自己尊重的人,座则恭让于右上方,行则恭让于前。出门远行归家后,无论多少,时兴向亲朋赠送礼品,新朋远返家,亦要回赠礼品。否则,算是失礼。

宗教信仰

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宗教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区党委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和改进寺庙管理工作,深化“遵行四条标准 争做先进僧尼”“三个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坚定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关系更加积极健康,宗教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宗教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日益健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教民首先是公民的意识显著增强,不断深化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认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进,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宗教领域总体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热登寺位于西昌乡江克卡村,距离索县县城147公里,海拔3800米。第一世嘎玛巴堆松庆巴于...[详情]